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9-01-07 瀏覽:5102
長路漫漫,匠心不變
——記深圳建筑業協會“30周年”優秀工匠獲得者陸建新
在建筑這個崗位上,陸建新一干就是一輩子。
1964年,陸建新出生在江蘇海門一個普通的農家,母親一直身體不好,一家五口主要靠父親一個人勞動支持。
1982年,陸建新18歲,他從南京畢業后來到深圳,在中國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項目——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做測量工作,親歷了三天一層的深圳速度。從此之后,陸建新便與超高層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陸建新被派到了深圳發展中心,這是中國的第一棟超高層鋼結構大廈。雖然項目順利中標,但在當時,我們卻沒有超高層鋼結構施工經驗。一家落標的香港企業調侃地說“這棟大樓由內地企業承建,你們就等著蓋出第二座比薩斜塔吧”。負責測量的陸建新暗暗較勁,他認真研究測量方案,反復校核安裝精度,一天天累積的勤奮和嚴謹,最終換來了深圳發展中心的屹然挺立。
2003年,當時的北京第一高樓——北京銀泰中心,陸建新擔任鋼結構總工程師。2004年,當時的上海第一高樓,也是當時世界結構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陸建新擔任鋼結構總工程師。2007年,當時的廣州第一高樓,也是當時華南第一高樓——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陸建新擔任鋼結構項目執行經理。2008年,當時的深圳第一高樓,也是當時華南第一高樓——深圳京基100,陸建新擔任鋼結構項目經理。陸建新用自己的專注和執著一次次刷新著城市的天際線!
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當時的中國第一高樓,作為項目經理的陸建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塔吊被喻為超高層建筑施工的生命線,現有做法是將塔吊置于核心筒內。
但受空間限制,平安的核心筒只能放置3臺,運力無法滿足工期要求,若使用4臺,就只能附著在核心筒的外壁上,而這每臺重達450噸的塔吊還要逐步爬升至600米的高空,這一做法當時在世界上都沒有先例。
設計制造一套牢靠的塔吊懸掛支承系統,成為陸建新必須啃下的一塊硬骨頭。他幾個月時間吃不下,睡不著,提心吊膽,甚至凌晨3、4點鐘起來發郵件叮囑塔吊細節問題。因項目位于市中心,塔吊一旦墜落,就將是一場災難。陸建新帶領團隊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最終攻克了這項技術難題。
而這項技術單在平安項目的應用,就為項目縮短工期至少96天,為業主取得直接經濟效益7600余萬元,這項技術還獲得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特別嘉許獎!再次談起平安塔吊,陸建新苦笑著說:“你看我現在講起來好像沒什么,畢竟過去了,那時候可不是這么回事,要是塔吊出現事故,我作為項目經理可是要坐牢的!”
每個行業都有奉獻和犧牲,建筑行業更是如此。多年來,無論春夏秋冬,陸建新每周一早上6點半都會準時出現在施工現場的安全晨會上。論資歷和能力,陸建新完全可以選擇遠離現場的艱苦環境,但他卻始終堅守在施工一線。也曾經有獵頭公司多次以幾百萬的年薪來挖他,他都拒絕了。他說:“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我以前從沒想過能夠參與這么多地標建筑的建設。是公司培養了我,也成就了我。”
36年一路走來, 3600米建筑鋼結構施工總高度,數字可以概括他過往的成績,但無法詮釋他一萬三千多個日夜的一線堅守,只知道長路漫漫,唯有匠心不變。
來源:深圳建筑業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