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8-12-22 瀏覽:2993
媽灣電廠,“向海而生”的那段記憶
中建二局二公司 供稿
深圳市媽灣電廠,作為解決深圳特區發展缺電問題的又一項重要工程,也是全國最早在填海區域建設的大型電廠,18個月的團結奮戰,中建二局在這里,創造了同類國產燃煤機組,中國電廠建設速度的新紀錄。
1.全國首例!建在海上的發電廠
改革開放中的深圳特區發展迅猛,工廠用電告急。為保證深圳持續快速發展,繼大亞灣核電站之后,深圳市市政府決定再修建一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媽灣電廠。這個電廠可不一般,要在一片汪洋大海上建電廠。
它也成為全國最早在填海區域建造的配置2*300兆瓦機組的大型現代化火力發電廠。整個廠區三分之二以上的用地都是在潮間帶填海造地,清淤后,最大填海水深達17米。
在前期的開山填海施工中,那時的建設者克服了地質陡峭、且爆破點緊鄰倉庫等不利條件,實現精準爆破,為后續土建工程奠定基礎。
當時中建二局剛剛完成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媽灣電廠不僅承載著深圳特區發展的希望,對于中建二局來說,也是立足深圳市場,實現更大發展的一次機遇。
中建二局抽調精兵,發揮了7家子單位的團隊優勢,將大亞灣核電站學習到的先進的管理經驗成果移植過來,媽灣電廠成為了“國內工程、國際打法”的成功范例!
2.世界首創!“沉”到海里的水泵房
水泵房是燃煤電廠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需要在大海中建取水泵站,采用的是常見方案——筑沙沉井施工,就是先在海上填沙把施工平臺搭建起,再建泵房。
但這個方案剛執行,就因為水下爆破產生的振動及噪音,遭到當地村民的抗議,導致進度一拖再拖。后來優化方案,想到了圍堰施工,就是在海里圍出一個干作業環境,可考慮當時的水深及臺風等因素,那時的圍堰技術還遠遠達不到。
時間一天天流失,方案遲遲未定。時為機械化施工公司深圳分公司經理的李代明著急不已。終于,在一次次查閱國內國外相關施工案例后,一種新的思路迸發:既然在海里創造好施工環境再建水泵房都不可行,那何不在可以施工的地方提前預制泵房在運到海里?
李代明了解到當時蛇口港泊有一艘巨大的半潛式駁船,排水量達15000噸,這艘船完全能作為一個施工平臺來預制水泵房。在經過論證后,一種半潛駁浮箱法技術正式形成。
簡單講,就是在半潛式駁船的甲板上,提前預制泵房,建好后再浮運到指定位置,進行充水下沉,沉降到指定位置后,將泵房整平回填,排出壓重水,進行內部施工。
1992年10月30日,蛇口碼頭上一個超過5000噸的,24米*34米*11米的水泵房傲然挺立在半潛式駁船甲板上,并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完成沉降。
這一項技術,大大節省了筑沙及建泵房的時間,不僅搶回了6個月工期,還填補了國內空白。1995年,這項技術也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三等獎。
3.建設最快!“媽灣精神”建證電廠建設新速度
自1992年媽灣電廠土建工程開工到1993年第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我們的建設者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創造了同類國產燃煤機組中國電廠建設速度的新紀錄。這離不開每一位建設者的努力。
當時項目上還有一個電焊“娘子軍”班組,平均年齡十八、九歲,干起活來,絲毫不輸男同志。那時,由于媽灣電廠是填海工程,考慮到海水的腐蝕性,樁基要用的鋼樁都是從德國進口而來,用的都是特殊焊條,這對大家的焊接技術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考驗也遠不止這些,夏季的施工平臺,溫度超過50度,還有滾滾熱浪,但為了保證焊接時避免電焊弧的傷害,她們必須穿著厚厚的工作服,腳下的平臺還經常會遭遇海水“洗禮”……
在水與火的雙重考驗下,她們為了保持焊條運用的平穩度,反復練習“蹲姿”,一蹲常常就是幾個小時,還必須屏住呼吸練習控制氣息。經過大量培訓和實操,終于用她們的“巧婦之手”,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解決了這些洋鋼樁的“水土不服”,不僅實現打入地下的舊鋼樁和新鋼樁完美拼接,還做到新鋼樁間自然無縫銜接。
這支娘子軍只是媽灣建設者的縮影,憑借著先進的管理模式及各單位的團結奮斗,中建二局還在這里創造了“發揮優勢、團結拼搏,勇創一流”的媽灣精神。
來源:深圳建筑業雜志(編輯:晁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