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建五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0-02-13 瀏覽:1397
“開戰即決戰,起跑即沖刺”
是五局安裝人戰“疫”的口號
每修建一座臨時防疫醫院,
但凡安裝隊伍進場,
那么就一定進入了全面沖刺的階段,
“他們唯有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今天,5個故事帶您走進安裝戰“疫”一線
劉斌,此次中建五局援建火神山醫院隊伍總負責人、援建雷神山醫院機電總協調、安裝公司援建武漢泰康方艙醫院總負責人。春節前夕剛剛從武漢回到家中的他便進入14天隔離期,14天里他都沒能跟妻子、兒子熱熱鬧鬧的吃頓飯。但卻默默做好了再返武漢“做點什么”的準備。深夜接到緊急電話的當天,正好是他在家自我隔離的第14天,第二天清晨,他毅然帶領中建五局第二批支援武漢“兩山”建設的隊伍開赴前線。
“責任向山一樣壓過來,但我不能退縮”。第二天,劉斌帶著由五局多家單位的近200人清晨出發,在黃昏前抵達了武漢火神山施工現場。
現場的氛圍震撼了每一個人!已經參加工作15年的劉斌坦言:“從沒見過這樣的施工場景,各個專業同時交叉施工、幾千號施工人員擠在有限的空間內,病房內、過道口全都擠滿了人員、堆滿了材料,這必定是一場慘烈的硬仗!但我們必須要頂上去,而且要打好!”
作為牽頭人,劉斌身兼數職,必須面面俱到,協調資源、現場管理、進度把控、施工計劃、后勤保障,還有最關鍵的疫情防控,他一刻都不能松懈。每天30000多步足跡遍布整個施工區域,每天上百個電話,數百條微信,更是他的工作常態,有時甚至接完一個電話,通訊記錄里竟能多出十幾條未接來電。“各方領導都在親自過問、親自部署幫我協調,我必須掌握所有的細節!”
兩棟病房的機電施工,4天的施工時間,5000萬“云監工”……劉斌的壓力不小,他說:“4天里,我頭一挨枕頭,就想著還有太多的事情沒安排,有太多的細節沒考慮到位,就睡不著覺。” 連續4天,劉斌就睡了不到10個小時,但有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瘟魔”當前,責任在肩,早一分鐘完成任務,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
2月3日,長沙中建大廈前坪,中建五局百余名建設者即將馳援雷神山。這時一個高大的身影閃了出來,扯著嗓子大聲地說道:“等等!帶上我,多算我一個!”
“黃曉?你怎么來了!昨天不是沒通知你嗎?”正在組織人員的安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易志忠驚訝地問到。“易董,我自愿去前線參與建設!”黃曉斬釘截鐵地說道。就這樣,他和100余名志愿者一起坐上了開往武漢的大巴。
路行一半,黃曉才把消息告訴在家的妻子,他想來個“先斬后奏”。想不到平日里謹慎甚至有些小器的妻子對他說:“想和你一起去前線幫忙!照顧好自己,前線有你,為你驕傲!一路平安!”黃曉忽然覺得眼睛有些濕潤……
在項目現場,黃曉是現場管理員,也是協調員,每天穿梭在不同的施工點,幫助協調各類事務。本是宣傳“外行”的他,還擔負起了“戰地記者”的責任。每天忙完現場的工作,便向公司發回“前方戰報”,弘揚正能量,激發團隊斗志。
趕赴武漢臨時防疫醫院建設一線之后,鄧杰夫得到了一個新外號“風行者”,他步子小走得快,手腳麻利,往往像一陣風似的從同事們身邊鉆來鉆去。幾天以來,連續平均每天近20小時的工作時長,日均25000+的步數,讓鄧杰夫腳上春節前才買的新鞋過了三天就變得又臟又破。
當被問及是什么讓他不顧自身危險來到武漢援建臨時醫院時,這個90后的青年電氣主管非常“淡定”地說:“看到電視上關于中國建筑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報道,就想著我什么時候也能參加建設。后來公司征集參建志愿者,看到機會來了,我沒多想就直接報名了。”
“那天比較晚了,老媽睡了,我跟老爸提了一下,跟妻子簡單告了個別,就開車往長沙趕去。”但提及現場的工作時,他又眉飛色舞起來,他說,在援建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大家都在“拼命”,連續通宵工作,每天在現場走得腳底板痛得不能著地,只能側著腳走。工人師傅們也很積極,稍微有點空閑時候都會自己找活干。
“希望醫院能早日交付使用,以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說著,鄧杰夫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了,穿著他那雙又臟又破的“新”鞋子。
“我去!”劉中意主動請纓。
安裝公司華南公司這個專門啃硬骨頭的“硬戰專家”,又一次主動接下了解放軍301醫院海南三亞分院發熱門診擴建工程這個需要“千里馳援”的緊急任務。
由于在海南片區暫時沒有在施項目,人員、物資的調配都面臨種種難題。接到任務后,劉中意連夜制作了一面黨員先鋒隊的旗幟,僅給了自己20個小時的時間,從虎門、廣州、中山各地召集人員、調配物資設備,踏上了征途。
“現場的情況更難。” 為了保證病房的治療效果,雖然只是臨時擴建,但一切都是按照正式醫院的標準來要求,加之時間緊迫,現場的施工難度遠遠超過了預期。但劉中意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針扎在現場,去的最早,走得最晚。時間緊任務重,那就壓縮休息時間,把精力集中在加快施工上;要求嚴標準高,那就視頻連線公司技術顧問,由他再兼任現場消防、弱電的技術指導;現場條件有限,那就把辦公場地搬到現場來,隨時解決問題。
大家都說,有劉中意在,現場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而劉中意說,共產黨員不扎在最前線解決困難,就不是共產黨員,只有肯吃苦,肯奉獻,才能不負那面“黨員先鋒隊”的鮮艷本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安裝華南各個戰“疫”現場,總能看見江欽城忙碌的身影。
作為財富天地改造項目“向前”黨支部副書記江欽城,在特殊時期,是第一個主動留守項目的人。正月初六,接到援建防疫臨時醫院的任務,又是他主動承擔起后勤采購、運輸的重擔。有人問他,“入職不到半年,這么辛苦適應的了嗎?”“黨員嘛,也是為人民服務,不累的。”
口罩、消毒液夠不夠?安全帽、安全馬甲還差多少?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的旗幟去哪里做?食品物資還存有多少?由于大多數商鋪、企業未復工上班,江欽城常常要在周邊幾個城市的供應商中篩選、調配物資,第一時間現場查驗貨物質量,第一時間送到戰“疫”前線。特殊時期的物資采購真心不容易,每天要打上百個詢價電話,十來天累計駕車4000公里,同時協調六個臨時防疫醫院保障物資。江欽城說:“我們多盡一份心力,前線就多得一線保障。”援建的同事說:“多虧有他跑前跑后,不然我們連頓熱飯都難吃上。有他在,我們就能夠放心干,安心干!”
戰“疫”前線,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中,
五局人用熱血構筑堡壘,
用汗水澆灌希望,用生命捍衛生命,
用前行回應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