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國一冶深圳公司 信息提供日期:2019-11-27 瀏覽:2004
“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眾^斗,是共和國70年風雷激蕩、波瀾壯闊的歷史縮影,70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篳路藍縷,以青春和熱血寫就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贊歌,這歌聲嘹亮動人,振奮人心。歲月改變山河,但精神之光不會黯淡,時間沖淡記憶,但信念之火不會熄滅,70年的時間里,我們從炮火硝煙中走來,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力以赴搞建設,從曾經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大步邁向新時代,宏偉藍圖已然鋪就,嶄新畫卷精彩紛呈。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壯闊,70年的奮斗史是共和國70載心路歷程,70年風雨征程中,中國一冶以“共和國長子”的身份陪伴在祖國 母親的身邊,神舟大地的風起云涌、滄桑巨變,它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中國一冶見證了“多少事,從來急”,無數時間節點的光輝時刻;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一冶更參與了“風從珠江起,潮自鵬城來”,這場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歷史變革。壯麗70年,中國一冶初心不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奮斗新時代,一冶人以鋼鐵意志捍衛萬里河山,鑄就不朽豐碑!
激 情燃燒崢嶸歲月,熱血鑄就武漢鋼鐵
“毛主席親切地招呼我們到他身旁,還給我們一一遞煙,我的這支煙,后來大伙你傳我遞,都舍不得吸。”毛主席遞上的這支煙被當時的中國一冶青年員工,后任總工程師的潘政德珍藏至今,潘政德回憶那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讓他在人生道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不斷進步,而在這支煙的背后還有著新中國第一家特大鋼鐵企業——武鋼建設的******故事。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當天毛主席親臨武鋼視察,同建設武鋼的有功之臣親切握手,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毛主席的到來是對中國一冶,這個武鋼建設者的肯定;一句“謝謝你們”這來自共和國最高領袖的關懷,讓每一個在場的一冶人感受到了鼓舞,感受到了溫暖。早在1949年建國僅兩個月的時候,毛主席就曾說道:“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鋼鐵是重工業的基礎,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在建國之初建設大型鋼鐵企業的構想早已在領袖的心中孕育,而中國一冶應時代與國家的需要而誕生,是名副其實的共和國長子。從1954年定址武漢青山開始,數萬名一冶職工肩負國家使命,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拼搏精神,為新中國的版圖上添加了一座紅色鋼城,改變了中國鋼鐵“北重南輕”的局面。鋼花飛濺應紅天,武鋼的建設讓中國一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此后全國10多個省的5萬余名工人和7萬多名家屬陸續聚集武漢青山江畔,為了共和國的鋼鐵事業,將青春和熱血熔鑄在了武鋼那一座座的高爐之中。
70年的時間里,中國一冶一直聚焦冶建鋼鐵主業,在50年代完成武漢鋼鐵的建設后,繼續為新中國的鋼鐵事業******。20世紀70年代,十萬大軍云集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寫進共和國的史冊;“雙四百萬噸”“雙七百萬噸”“雙一千萬噸”一個又一個跨越式的發展,讓一冶問鼎江南。鋼鐵是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武鋼是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代表,中國一冶是共和國70年的功勛!
轉戰南北搞建設,揮師西進鑄鐵軍
“干革命一心向黨,搞建設四海為家;祖國號令一聲下,打起背包就出發”。這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一冶人的真實寫照,作為不穿軍裝的野戰軍,一冶人四海為家,足跡遍布神州大地。“江南一枝花”在一冶人的培育下綻放,1961年,為響應黨中央安排,中國一冶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開赴馬鞍山,僅用兩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馬鞍山車輪輪箍廠,一舉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輪箍依賴進口的歷史。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65年,為支援祖國三線建設,中國一冶揮師西進,馳援巴蜀,相繼承建了重鋼中板廠、峨眉七三九廠、西昌四一零廠、江油劉四五廠等重點工程項目。1965年,中央決定建設20世紀新中國最大的“三線工程”——攀枝花鋼鐵公司,這一歷史使命再一次落到中國一冶的肩上。分兵渡口建攀鋼,祖國需要不容辭,為建設攀鋼,中國一冶分出16000多人組成十九冶,到1970年6月29日,攀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十九冶圓滿完成了建設攀鋼的任務,這支以一冶職工為基礎的川西鐵軍,在建設攀鋼的過程中彰顯出了一冶無私奉獻、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武漢江城是起點,從湖北到安徽,從湘江到津門,從齊魯大地到三晉大地,中國一冶的步伐從未停歇,共和國70年,中國一冶用實際行動向祖國 母親獻禮,一路前進,一路高歌,70年來每一次在共和國歷史上留下的足跡,都有一冶的身影,一冶與祖國共成長!
“深圳速度”做標桿,揚帆起航新時代
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一曲春天的故事,風從珠江起,潮自鵬城來,改革的春風從南國之畔吹向了神舟大地,春雷喚醒了長城內外,春暉暖透了長江兩岸,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一次歷史巨變拉開序幕。深圳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代名詞,一批批“拓荒牛”們,遠赴南國搞建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深圳建特區四十年來,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這其中就有多項第一是有著中國一冶的參與。1981年3月,中國一冶為響應中央關于建設深圳特區的號召,揮師南下,挺進深圳,成為最早進入深圳特區的大型施工企業之一。9月,深圳舉行全國第一次土地招投標,中國一冶成功中標,“深圳速度”的序幕由此拉開。在國商大廈施工過程中,中國一冶締造了“五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得到了時任深圳副市長羅昌仁的肯定,并提前94天竣工。
此后,“深圳速度”標志著深圳發展的速度,也代表了一冶在深圳的成績。繼國商大廈后,中國一冶承建的深圳的第一條大道——深南大道,深圳的第一座立交橋——洪湖立交橋、第一個污水處理廠——蛇口污水處理廠等相繼落成,名聲大振。以此同時,其他特區和沿海城市的建設,中國一冶也相繼參與進去,珠海的政府大樓、人民醫院,廈門的育秀中心、中閩大廈,上海浦東的月星環球商業中心,足跡遍布所有特區建設。
70年春華秋實,70年波瀾壯闊,在新中國建設的歷程中,中國一冶從未缺席,他用實際建設謳歌祖國發展,用一項項施工工程記錄山河遼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在70年這一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間節點上,中國一冶以“百年一冶,基業長青”的美好愿景助力祖國繁榮昌盛,以中國冶建第一軍的光輝業績向我們偉大祖國70華誕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