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7-05-15 瀏覽:2898
——記深圳市2017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克
誰說建筑人太過平凡,矗立天際的摩天大樓彰顯著他們的偉大;誰說建筑人不懂情懷,飛架南北的橋梁凝聚著他們的豪邁;誰說建筑人沒有追求,萬家燈火璀璨就是他們的夢想。正如無數默默無聞的建筑人一樣,中建二局二公司直營管理事業部馬克,他沒有石破天驚的豪言壯語,沒有熠熠生輝的光榮歷程,沒有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但他卻是扎根施工一線十余年的探索者,是參與打造6個國家AAA級安全文明工地的先行者,是行走在廣廈之間的筑“夢”人。
扎根一線,施工生產“多面手”
2004年初夏,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馬克加入了素有中建“鐵軍”之稱的中建二局二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項目工長。雖然是一名小小的工長,卻是項目管理團隊與勞務工人對接的最前沿,是保證施工方案能否順利實施、施工進度可否正常可控的關鍵環節。面對紛繁復雜的作業面以及頑固不化的勞務工人,這個剛出茅廬的小伙子用“跑斷腿、磨破嘴”的耐心和毅力逐漸適應了施工現場的環境。不熟悉現場環境就一遍一遍的上下奔波,穿梭于各個作業面之間;不懂施工工藝難點就虛心請教,認真記錄刻苦專研;與外地工人交流不順暢就找來勞務隊里的老師傅耐心溝通,努力克服語言障礙。“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從管理一個作業面到一棟樓,從貫徹執行到獨立思考,他完成了一名大學畢業生到工程管理人員的蛻變,靠著那股韌勁和耐性,在生產一線深深地扎下了根。
“知識就好像一個圓,知道的越多,未知的越多”。在對施工現場和工藝流程有一定熟悉后,這個年輕的小伙兒發現工長的崗位雖然屬于基層,但日常工作卻涉及到施工生產中工程、技術、質量、安全等各方面。在同屆的其他工長還在按部就班的工作時,馬克萌生了一個“不務正業”的想法,要把施工生產所需要的各項技能知識學會鉆透。隔行如隔山,想透徹的掌握其他業務板塊的知識技能談何容易。于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研究技術工法、學習質量管控、熟悉安全生產,項目部的職工都成了他的老師,每到閑暇時候總能看到他穿梭在各個科室之間。面對同事們的不解和非議,甚至當有人說他多管閑事的時候,馬克都沒放在心上,仍然一如既往的堅持著自己的想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各個業務板塊知識的掌握,他在崗位上逐漸得心應手起來,所管理的區域在各項評比中名列前茅,自己也在生產一線脫穎而出,多次榮獲局、公司“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成為名副其實的施工生產“多面手”。
追求卓越,筑造精品“大工匠”
深圳,改革之始,開放前沿。在這座凝聚著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成就的縮影城市里,作為最早一批進駐深圳的國有企業,中建二局二公司為特區發展貢獻了賽格廣場、地王大廈、大亞灣核電站、金中環商務大廈等眾多地標性工程。如何在這片有著公司光榮歷史的土地上續筑精品,打造行業領先的項目工程,是擺在現任公司直營事業部副經理馬克面前的一項重大使命。2015年,隨著廣東自貿區之一的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掛牌成立,馬克帶領團隊抓住機遇,確立了將自貿區窗口位置的深圳華海金灣公館項目打造成新一代行業標桿的目標。
然而,在如今這片建筑行業高手如林的土地上,要建成一座標桿工程絕非易事。尤其是華海金灣公館項目面臨的體量大、工期緊、難度高、圖紙頻繁變更等不利條件,更是成為馬克團隊達成目標的“攔路虎”。為了實現完美履約、筑造精品的目標,他帶領團隊倒排施工計劃,對工程進度實行動態管理。同時,從土方開挖之日起,他以身作則,堅持管理人員深入到現場工作,及時處理突發事件、保障安全生產和工程品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馬克團隊在施工工程中,努力管控物耗,改良工藝,實現降本增效500余萬元。2015年1月29日,A地塊全部封頂;同年4月16日,樣板房榮耀開放……一個個施工節點的實現,凝結著馬克團隊辛勤的汗水和對工程品質的孜孜苛求。
截至目前,馬克團隊建設的該項目先后承辦了深圳市“安全教育日”啟動儀式、深圳市“安康杯”競賽現場經驗交流會、深圳市讀書成才報告會、深圳市總工會慰問演出以及寶安區各類重大20余次,累計迎來廣東省內外觀摩人次4000以上,并先后斬獲了深圳市優質結構、新技術應用示范項目、省級QC成果以及國家AAA級安全文明工地等諸多榮譽稱號,極大的提升了企業在是深圳市建筑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成功實現了行業新一代標桿工程的既定目標。
不忘初心,職工群眾的“暖心人”
“鐵鞋踏破路還長,測量儀器肩上扛;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濘印兩行”。這大概就是當下社會人們對建筑行業生活環境的大致印象。長期以來,受行業特性影響,建筑人的生產生活環境不盡如人意。背井離鄉、生活單調、工作繁重、環境簡陋成為每一位建筑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作為一名從施工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草根”,馬克深知一線職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諸多困難與不便。自2015年擔任公司直營管理事業部副經理以來,他始終心系一線,把提升職工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己任,傾心帶領團隊打造了“暖心工程”。職工書屋、職工減壓室、創新工作室,讓職工在工作之余多了一個提升自我,放松心情的場所;集體生日中的長壽面、炎炎烈日下的“送清涼”,讓職工在遠離故鄉的地方有了一個溫馨的港灣;寒冬里的軍大衣、夜班中的“能量餐”,暖了大伙兒的身體,也暖了職工群眾的心。
此外,他十分注重青年人才梯隊的建設,大力推行“18+18+12”人才培養戰略以及崗位練兵、導師帶徒等培養制度,發揮傳幫帶作用,為企業培養青年技術和管理人才。其所在的單位,28歲以下的青年員工占比超過60%,35歲以下的中層干部占領導干部總體的72%,大批青年職工在人才培養機制中脫穎而出,用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贏得了屬于自己的舞臺。
歲月無言,建筑有聲。千千萬萬的建筑人用智慧和汗水筑造了我們熟悉的城市,他們默默無聞,在一片片荒蕪之上筑起了繁華,卻在繁華的背后繼續開拓。馬克,這個建筑人中的一員,也將作為一個筑“夢”人,在廣廈之間,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