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晚報 信息提供日期:2017-04-07 瀏覽:2929
有些人總能清楚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并以此行事,這樣的人永遠記得自己來時的路,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出發,并逐步成為國內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傳奇。
陸建新,中建鋼構的一名鋼結構專家,從測量工長到測量總工,從項目執行經理到金牌項目經理,肩扛如山責任,一步步腳踏實地,挑戰著城市的天際線。
從業的35年間,3500米建筑鋼結構施工總高度,20多座國內聞名的城市地標,不僅書寫著他的人生刷新著“中國高度”,更是讓世界一次又一次看見中國奇跡。他本是個平凡人,卻用執著與堅守詮釋著何為“工匠精神”。
陸建新(左)與工人溝通焊接技術。
檢查工程質量,陸建新行走在危險的高架上。
青春花朵怒放在祖國建筑業
印象中的工地靈魂級人物,應該有著黝黑的皮膚和健碩的體格,可是初見陸建新,一副斯文書生模樣,安全帽下幾縷黑白參半的頭發散落在前額,以至于都不太敢確定眼前這個人就是他,也很難想象中國第一高樓是出自這樣一位領軍人物。
陸建新1964年7月出生于江蘇省海門縣麒麟鄉長南村普通農民家庭,1979年進入南京建筑工程學院測量專業學習,1982年畢業,同年參加工作?!爱厴I以后有些同學先我一步來到深圳,當時非常羨慕,1982年的國慶節,我在荊門市水泥廠工地收到同事來信,信中說他們在一個靠近香港、叫深圳的地方,在建的電信大廈已施工到第9層,還要施工近旁的國貿大廈裙房。當時我只見過5層的樓房,9層的高樓多么令人向往啊,隨后我也踏上了南下的列車,那年我才18歲。”采訪中陸建新說道。
18歲,青澀、稚嫩、浪漫的年紀,可陸建新卻已經參建了我國第一座超高層建筑深圳國貿大廈的建設。作為測量員,早早就把責任扛在了肩頭,從那時起他不僅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也從此開啟了他挑戰天際線的起點。此后的十余年,他都是干測量工作,在測量技術上不斷改進和創新,采用
經緯儀觀測和激光鉛垂儀量距相結合觀察復核系統,把測量精度控制在了20毫米以內,比國際標準精度允許的偏差還低1/3,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奇跡。
在他工作的35年間,先后換了幾個崗位,14年的施工測量,11年的技術管理,到現在10年的項目經理。參與了30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其中20多座是國內聞名的城市地標,包括:深圳國貿大廈(160米)、深圳發展中心(165.3米)、深圳地王大廈(383.95米)、北京銀泰中心(250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米)、廣州珠江新城西塔(432米)、深圳京基100(441.8米)、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60米)等工程,建筑鋼結構施工總高度達到3500米。
數字,可以總結他的事業成就,卻無法詮釋一萬多個日夜的一線堅守,千百次難題的不懈探索,建筑人生注定孤獨卻又幸福。陸建新說:“我確實獲得過很多榮譽,可實際上我自己并沒有特別不一樣的感覺,我只是在當下的每個階段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沒有什么雜念。我也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新聞人物?!闭劦竭@些,陸建新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為人所不能為,將民族匠心傳承至今
每一項重大工程,都是一次新的考驗,每個決定不能重來,如同人生,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人生犯錯還可以彌補,而建筑施工卻不可以,力求盡善盡美,毫米必較,執著精益求精。伴隨著多個“第一高樓”的生長,陸建新在不斷突破技術難題的同時,也將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在人們的印象中,建樓似乎很簡單,只要按照圖紙把材料裝上去就行了。實際上,鋼結構施工是項高難度技術活兒。在中國,300米以上高樓幾乎都采用鋼構技術,而能承擔400米以上高樓施工的只有兩家鋼結構企業,其中陸建新所在的中建鋼構有限公司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30年來,陸建新破解過成百上千的技術難題,但在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項目,他遇到了新的考驗。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是深圳第一高樓,也是最新的地標性建筑。這個龐然大物的鋼結構由總重量10萬噸,數量2.5萬件的鋼構件搭建而成,現場安裝焊縫坡口長度連起來長達36萬公里,每一處拼接都必須嚴絲合縫,毫無差錯。
越是備受關注的項目,對施工質量的要求越高。陸建新告訴記者,每一個鋼結構、柱梁的接頭位置,都是要靠焊絲焊條融化成鐵水后來粘接,焊接之后每個細節都要進行百分之一百的探傷檢查,排除掉小氣泡與小雜質,同時還要保持外觀好看。此外,所有的原材料,包括螺絲、鋼板、防火涂料、灌漿料等建筑材料使用之前必須全部送檢,確保質量過關。
雖然長期奮戰在施工一線,攻克了成千上萬的施工難題,但是在平安金融中心項目上,陸建新還是遭遇了平生最為嚴峻的挑戰,曾讓他很長時間寢食難安。但是當他再次突破難題,他與團隊獲得的回報是創下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紀錄。截至目前,平安項目已有兩項施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攻克難關的歷程看似“輕描淡寫”,卻傾注著他大量的心血。如今,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鋼結構工程即將全面竣工。在陸建新眼里,鋼鐵不只是一種冷冰冰的材質,而是有著自身的呼吸與溫度。
一座座經典的誕生,有歲月,有汗水,還有建筑人骨子里的那股認真勁,投身其中才能全然體會,在挑戰中超越以往的真義。陸建新說:“為人所不能為真的很難,但必須去拼,去努力,求真,務實,而后破舊立新?!笔聦嵶C明一個人有多較真,夢想就會有多成真,也是這樣的意志將民族匠心傳承至今,驅動中國建筑歷久彌新。
態度決定一個平凡人的潛能
熟悉陸建新的人都知道,他看圖紙比誰都認真。項目圖紙再厚,他也會在第一時間看完,并仔細研究,確保項目不因錯看、漏看圖紙而打糊涂賬,不因沒有發現設計不合理而打窩囊仗。由于他有扎實的專業功底、豐富的施工經驗,加上嚴謹細致,一些設計院也漸漸形成了對陸建新的依賴,似乎只要陸建新看了圖紙并反饋了意見,他們就踏實了許多。
作為項目負責人,陸建新每天一大早就來到工地,到現場后把整個工地巡查一遍,將當天要解決的問題梳理一遍。他有個特點,到哪里都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工程上的每件事、每筆費用他都會記下來。問及如何養成這樣的習慣,陸建新打趣道:“一開始寫日記是怕自己忘了一些瑣碎的事,后來慢慢發現是不是人老了還真是會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彼^工匠精神,不就是行事專注專一、從細節入手、創新進取的品質嗎?
在高度400米以上的中國超高層建筑中,陸建新參與完成了其中的4座,這在國內可謂絕無僅有。也因此,他被譽為“中國摩天大樓鋼構第一人”。當人們不斷驚嘆于這些城市的杰作、高處的風景時,陸建新對此卻早已云淡風輕。如同每一個精益求精的匠人,他最為關心的事始終在于,手頭上的項目下一步該如何實施。
風霜染白了華發,砥礪沉淀出光華,從一個人到一個群體,一種態度到一種信念,認真的力量不斷激發著每一個平凡人的潛能,也讓陸建新成為國內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傳奇。(深圳晚報記者 王瑾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