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7-03-27 瀏覽:2989
——中建鋼構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今年2月,住建部公告新核準的特級資質企業名單,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榮列其中,這是中建鋼構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結出的豐碩成果,必將成為企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一、高端工程的拓荒者
30多年前的深圳,改革開放掀起建設浪潮。一群建筑人以“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積極參與特區建設。1985年,華夏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建筑——深圳發展中心動工,他們承擔起施工重任并完美履約。隨后,這支隊伍又先后承建了當時亞洲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商業中心等地標鋼結構工程。最終以這支隊伍為班底,中建鋼構有限公司的前身——深圳建升和鋼結構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在深圳組建,在其后的10余年間,他們承建了一大批超高層、大跨度鋼結構工程,創造了國內鋼結構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業績,牢固樹立了中國鋼結構安裝第一品牌。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結構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期,這更加激起了中建鋼構遠大的發展憧憬。2008年9月26日,整合了中建系統內鋼結構優勢資源的中建鋼構有限公司在深圳掛牌成立。從一成立,中建鋼構就被賦予鋼結構“國家隊”的使命,扛起引領建筑鋼結構行業發展的大旗。為了扛好這面旗,中建鋼構堅定不移地實施一體化發展戰略。
中建鋼構一直夢想著在價值鏈上勾畫一條微笑曲線,從一個單一的建筑安裝企業朝產業鏈的兩端不斷地延伸,著力構建研發、設計、制造、安裝、檢測的全產業鏈,使產業鏈的價值逐級傳遞和放大。在研發設計環節,經過多年的砥礪,中建鋼構打造了一支1100余人的研發設計隊伍,建立了完善的研發設計體系,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建筑設計甲級資質,錘煉起強大的研發設計實力。在制造環節,中建鋼構在江蘇、湖北、四川、廣東、天津布局建設了現代化大型鋼結構制造廠,“東西南北中”全國制造布局已基本形成,制造產能超130萬噸,位居行業首位, 且五大制造基地均已通過歐標、美標和日標認證,取得了通往國際市場的質量通行證。在檢測環節,他們成立了覆蓋東、西、南、北、中五大檢測中心,獲得國內鋼結構行業首個CNAS“二合一”認可證書,檢測中心具備國家級鋼結構實驗室水平。
中建鋼構在通過完善產業鏈延伸發展的廣度的同時,還通過大力推行標準化、信息化沉淀發展的厚度。他們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鋼結構全生命期管理平臺,填補了行業空白,其融合了BIM、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建立了鋼結構產品工位化管理模式,實現產品生產由粗放型向精益化、集約型轉變。通過業務財務一體化系統建設,在全司范圍內統一了各業務流程,實現財務、商務、庫存、設備等業務信息化管理的同時,還將業務與財務數據打通,實現了業務流程、財務會計流程及管理流程的有機融合,使企業可以從容面對規模的持續擴張,應對跨區域、跨階段、跨部門的集成管理。
經過多年的砥礪,中建鋼構的綜合實力快速提升,自2012年起,中建鋼構躍居建筑鋼結構行業企業榜首并一舉蟬聯至今。中建鋼構人不僅改變了城市的輪廓,更托起了中國鋼結構崛起的使命與責任,鐫刻了“中國建造”的光榮與夢想。
他們問鼎蒼穹,不斷刷新人類眺望世界的高度。世界最高的10棟摩天大樓,他們承建了其中5棟;中國4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他們承建了其中的90%;目前中國20個省份的第一高樓均是中建鋼構的精心作品。
他們筑就經典,不斷改善人們的生存空間。從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敦煌文博會主場館等會展中心,到奧運、亞運和大運等世界級盛會場館;從中國電影博物館、深圳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城市展覽館等文化設施,到臺山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等核電裝備;從武漢二環線等城市快線,到重慶江津鼎山長江大橋等橋梁工程;從我國首個“橋建合一”的武漢火車站等高鐵車站,到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等樞紐機場,無不飽含著中建鋼構人的傾情奉獻。
他們走出國門,不斷擦亮中國建筑企業的品牌。中東最大的機場——阿布扎比國際機場、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中國承包商在海外承建的最高建筑——馬來西亞標志塔、中東最大的清潔能源電廠——迪拜哈翔清潔燃煤電站等標志性工程均出自中建鋼構之手。
二、轉型升級的先行者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建筑業也已進入轉型調整期,承壓下行態勢明顯,但中建鋼構近年的發展卻始終保持著平穩快速增長,走出了一波逆勢上揚的行情,在2015年一躍成為全國鋼結構行業首家產量過百萬噸、產值過百億元的“雙百”企業,2016年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近40%,取得“十三五”良好開局。
成績的取得不是偶然,這得益于中建鋼構對轉型升級見勢早,行動快,抓得緊。早在“十二五”初期,中建鋼構就提出“二次創業,轉型升級”,因為他們認識到,經歷了30多年的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建筑業傳統的發展道路難以為繼。
于是中建鋼構先行先試,制定并實施了“多業務組合,多模式發展,多資本運作”發展戰略,從建造到制造再到創造,從建筑鋼結構到鋼結構建筑再到整體解決方案,從間接合作到直供合作再到產業合作,努力實現從高端承建商向產品開發商、產業集成商的轉型。
創新驅動,勇于實踐新的商業模式。在堅守傳統高端房建業務的基礎上,他們致力于開拓綠色建筑、基礎設施、海外業務。他們發揮自主設計能力優勢,集成相關設計資源,大膽探索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承接了以深圳南山醫院為代表的一批施工總承包項目,以深圳華大基因中心EPC項目為代表的等一批EPC項目。他們積極把握住當前PPP投資熱潮,為企業發展插上資本的翅膀。承接了以石家莊國際展覽中心為代表的一批PPP項目,并在全國范圍內加大模式復制力度。
科技引領,加快創造新的產品供給。他們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為加大了與政府客戶、龍頭鋼鐵企業等的戰略合作力度,致力于擴大有效供給、提升供給質量。圍繞“鋼結構+”,著力打造“做精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產品階梯。
引領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潮流。他們全力倡導綠色經濟,從摩天大廈走向百姓人家,踐行建筑工業化道路,發揮鋼結構“輕質、高強、綠色、環保”的優勢,按照“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五化”方針穩步推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產品的研發,形成了GS-Building和ME-House兩大核心產品體系,打造了包括綠色商業建筑、綠色鋼結構住宅、模塊化生態建筑、綠色生態工業園等在內的8大示范項目。
創新城市基礎設施產品。他們竭力對接社會需求,從建筑結構走向民生設施。面對日益凸顯的城市靜態交通問題,他們研發了以鋼結構為主體的,集車庫設備、智能化系統于一體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具有占地面積少、停車率高、布置靈活等優點,有效緩解市民停車難的現狀;面對城市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污染等問題,他們引入國外優質資源,合作研發了全程無交叉路口、無紅綠燈的自行車高速公路,促進綠色交通、低碳出行等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其智能立體停車庫、自行車高速公路產品分別在深圳、廈門等地投入使用。
大力開拓海洋工程領域,實現從平坦大陸走向深邃海洋。研發了深水抗風浪網箱系泊系統,采用世界首創“自系泊+外系泊”方式,在珠海海域完成了項目建造,將中建鋼構的旗幟首次插上了藍色的國土;研發了深海浮式鉆井平臺和深水半潛式輔助平臺,致力于海洋工程高端裝備的國產化;研發了海洋綠色人居系統和浮式生態綜合平臺,為海島開發、海島旅游提供綠色、宜居、智能、高效的生活空間,為“海洋城市”時代的到來打下堅實基礎。
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中建鋼構正在加快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和商業模式轉型升級,加快能力建設和質量提升,充分發揮科技和資本的力量,把握住新一輪歷史機遇期,引領鋼結構行業的華麗轉身,他們正在掀起一場百億級企業向千億級企業邁進的浪潮。
三、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企業發展源于社會,也要回饋社會。中建鋼構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心系行業發展。中建鋼構在北京奧運會、廣州亞軍會、深圳大運會、敦煌文博會等國際盛會中擔任施工主力軍,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他們在施工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詹天佑大獎13項,取得國家專利450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國家級工法15項,69項施工技術經權威機構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主編、參編23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帶頭踐行工匠精神,培育了以國企敬業好員工陸建新為代表的知名工程師和工匠,鑄造了諸多優質工程,榮獲建筑工程魯班獎27項,國家優質工程獎15項,中國鋼結構金獎104項、全國優秀焊接工程獎112項。
大力發揮行業龍頭的作用,中建鋼構積極通過適當的形式,建議國家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得到了國家部委的高度重視,如今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投資建設的行業首座也是唯一的一座鋼結構博物館——中國建筑鋼結構博物館,是建筑鋼結構科普和科技交流的基地。
開創了從捐資到捐智*********的企業助學新模式。從2010年起,中建鋼構每年在邊遠山區捐建一所小學,并選派優秀員工前往希望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心支教活動,為1500名貧困地區兒童繪織夢想,打造了捐資與捐智相結合的企業助學“織夢行動”品牌。該案例入選了國資委2014年度大型國企社會責任實踐金牌案例。
關愛留守兒童。中建鋼構自2015年起,每年開展了藍領工人子女夏令營活動。通過親子活動、游覽參觀、社會實踐等方式,增進藍領工人與子女感情、拓寬藍領工人子女視野、提升藍領工人子女素質。
積極投身扶危救貧、搶險救災。中建鋼構成立“愛心基金”和“幫扶基金”,多次組織向寧夏等貧困地區和汶川等災區捐款捐物。在武漢抗洪、廈門抗擊“莫拉蒂”臺風、深圳光明新區滑坡搶險等重大救災上沖鋒在前,受到地方政府表揚。
站在時代的新起點,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在“轉型升級,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上,中建鋼構人秉承中建信條和鐵骨仁心文化,不忘初心,銳意向前,苦干、巧干、實干、加油干,向著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結構產業集團”戰略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