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商報 信息提供日期:2017-03-10 瀏覽:3281
深圳商報記者 陳發清
從國貿大廈到地王大廈,從京基100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一座座地標性高樓的不斷“生長”,見證著城市的繁榮與日新月異。作為深圳眾多地標性高樓的建設單位,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建鋼構是我國鋼結構行業的龍頭企業、明星單位。記者近日了解到,在全球最高的10棟摩天大樓中,由中建鋼構承建的項目就占了一半。不久前,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中建鋼構有限公司(中建鋼構)為主要單位完成的“大跨空間鋼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再次站到了領獎臺,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跟隨者”變成了“并跑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建筑領域同樣如此。中建鋼構以承建“高、大、新、尖、特、重”工程享譽業界,并創造了國內鋼結構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業績。1985年,中建鋼構就承建了深圳發展中心大廈這一國內第一座超高層鋼結構大樓。
建筑的背后是技術的結晶。由中建鋼構為主要單位完成的“大跨空間鋼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就是17年來產學研不斷合作的成果。“這一技術意味著過去必須借助國外先進設計、制造、測控等關鍵技術才能完成的大型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空港車站等復雜大跨度空間鋼結構,已經被我們攻克,中建鋼構從原來國際建筑領域的跟隨者,變成了并跑者。”中建鋼構總工程師戴立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某些關鍵技術上中國已經走在了建筑領域的最前沿。
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這一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大跨空間鋼結構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呈現出跨度越來越大、形體復雜多樣的發展趨勢?!斑@對相關的分析、設計、施工技術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設計理論、結構形式及施工技術面臨新的更大的挑戰。”戴立先表示,面對新形勢,中建鋼構研發團隊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建筑股份公司等相關研發伙伴,針對大跨空間鋼結構的關鍵設計理論、創新結構體系、綠色智能施工技術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創新性地構建了非線性穩定性、抗震、抗風設計理論,研發了半剛性節點網殼結構、自由形態空間結構、實時變位巨型索網結構等系列大跨空間結構新體系,開發了從鋼構件加工、空間定位、安裝焊接到卸載控制等復雜大跨鋼結構綠色智能施工成套技術。記者了解到,這些技術也在不同時期成為科技進步的重大成果,中建鋼構先后7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多項發明專利。
將先進技術應用到地標性建筑
大跨空間鋼結構的研究還伴隨著不斷的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吧钲谄桨步鹑谥行?、深圳會展中心等深圳地標性建筑都是中建鋼構大跨空間鋼結構的應用?!贝髁⑾缺硎?,中建鋼構還在全球承建了一大批體量大、難度高、工期緊的標志性建筑,形成了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為代表的摩天大廈系列,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武漢火車站等為代表的交通港站系列,以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體育場為代表的體育場館系列,以深圳會展中心、廣州白云會議中心為代表的會展中心系列,以中國電影博物館、深圳文化中心為代表的文化設施系列,以河南廣播電視塔、澳門觀光塔為代表的塔桅構筑系列,以廣州飛機維修庫、深圳IBM廠房為代表的工業廠房系列,以重慶江津鼎山長江大橋、武漢江漢六橋為代表的路橋工程系列,以臺山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為代表的電力工程系列。記者了解到,中建鋼構還承接了眾多境外地標的施工,包括香港第一高樓——香港環球貿易廣場,以及中東最大的機場——阿布扎比國際機場、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等重大海外系列工程。
此外,大跨空間鋼結構的研究成果還作為主要技術依據,被8部國內標準和1部國際標準收錄,這些技術標準為我國近年來建造的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空港車站、工業建筑等3000余座大跨度建筑的設計與施工提供了主要技術依據。記者了解到,國家體育館、大連體育中心、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等,也是其他施工單位采納應用這一研究成果的具體應用。據悉,專家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