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平方供應鏈研究院 信息提供日期:2022-03-18 瀏覽:599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李克強總理向大會做了《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展望全年經濟的風向標,理解《報告》內容,對于我們看清宏觀形勢與行業趨勢,將使我們腳下之路走得更為堅定。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住經濟大盤。除了穩增長,《報告》中提及的房地產、基建投資、制造業、綠色低碳、數字化與我們房地產建筑企業以及上下游供應商息息相關。以下,是我們對《報告》中的解讀:
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解讀:
《報告》中新提“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時隔三年再提“租購并舉”,長租房市場關鍵詞也從“規范發展”變為“加快發展”,暗示出房地產供給結構的變化。
根據此前任澤平的判斷,長租房市場供應主體將從以開發商為主轉為政府、開發商、租賃中介公司、長租公司等多方供給;供給形式也將由以商品房為主轉向商品房、安居房、人才房、共有產權房、保障性租賃房等多品類。
此前,國新辦就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舉行發布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表示,經過統計,我們希望2022年能夠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新籌集公租房10萬套,棚戶區改造120萬套。同時,還將加快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
不管是何種供應方式,要滿足群眾住房需求,市場開發建設或改造的規模體量巨大,建筑行業依然大有可為。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
解讀:
今年的主基調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受制于內外部因素,逐步轉弱,而依托房地產、基建、制造業的投資依然是支撐增長的核心動能。
今年GDP要保障5.5%的增長,實際上,基建依然是政府最擅長、也是增效最快的部分。
自2016年首次提出“房住不炒”以來,已經連續7年提及,依舊會保護房地產行業的消費屬性,打擊其投資屬性,可見房地產無法為經濟增長提供此前一樣的支撐。所以,穩增長的重點便落在基建與制造業,而基建投資又是最能適應政策發力的。
△圖為吳曉波頻道數據統計
報告中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并且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這對于2022年新老基建投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解讀:
2016年1月26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次報告中,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政策導向已經非常明顯,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根據長城證券研究院報告顯示,目前統計有35項“卡脖子”工程。
建筑領域所關乎的材料設備企業眾多,在高質量發展的指引之下,對于制造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圍繞“專精特新”實施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解讀:
“雙碳”作為國家一項中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此次明確提出了“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作為建筑業上下游的企業將是一次換道超車的好機會。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對眾多行業產生影響。雙碳不僅是技術變革,同時包括對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其不僅涉及到制度、政策方面,也將涉及到行業發展、金融市場等方面。
據Enerdata全球能源數據庫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97.29億噸,位居世界第一,為第二名美國排放總量的1.98倍。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始終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說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尚未達到峰值,碳減排任務重、責任大。
據2020年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數據,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
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為27.2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28.3%,占建筑全過程排放總量的55.21%;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為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1%,占建筑全過程排放總量的1.93%;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為21.12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21.9%,占建筑全過程排放總量的42.87%。
在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里,碳排放的產生、計量、管控涉及到多個環節。當前,國家已經開始綠色建筑的認證,對于建筑企業、供應商企業要開啟綠色供應鏈以及綠色建造工藝,房地產企業更要承擔著上下游披露與監督責任。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解讀:
自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及,“數字經濟”已多次被直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此次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建筑業上下游存在著諸多的應用場景,也急需數字化的轉型升級,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從技術應用場景來看,包括數字供應商、電子簽章、在線招投標、遠程考察、智能評標等已經有應用落地。萬科集團在2016年便啟動了“沃土計劃”,通過“科技手段”聚焦產品設計、材料采購、工程管理三個核心維度。
目前,萬科依托于數據的積累,正在向智能化階段邁進,通過流程再造重構企業的供應鏈,滿足個性化的定制、柔性生產的新需求,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