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信息提供日期:2022-02-25 瀏覽:618
2月25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科技創新有關進展情況。
在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過去一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深圳衛視駐京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注意到,在今天這場發布會上, “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頻頻被提及。科技部有關領導在會上,對于大灣區以及深圳所取得的“科技創新成績單”,給予積極評價。
(圖片來源:中國網)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王志剛表示,2021年,我國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研發部署,加強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創新活動的全鏈條部署,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圖片來源:中國網)
“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其中,面向經濟主戰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科技重大專項有力支撐移動通信、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戰略性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制造、物流、交通等產業的智能化升級;5G、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融合應用,在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深海一號”生產儲油平臺正式投產,支撐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能力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科技創新創業縱深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圖片來源:中國網)
科技部:粵港澳大灣區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三年來,科技部在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科創高地、繪就高質量發展典范方面有哪些成效?特別是在與香港科技合作方面有哪些最新進展?
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表示, 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地方,積極推動建設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匯聚人才的同時,積極先行先試,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各具特色,而且取得了積極進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邵新宇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具體成效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2021年,大灣區內珠三角9個城市的研發支出,現在預計超過36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3.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萬家,專利授權量預計達到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預計超過10萬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北京、上海分別排全球第三、第八,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效果顯現。
二是創新能力建設布局不斷優化
國家支持在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布局建設散裂中子源、驅動嬗變裝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廣州中新知識城等一批重大創新合作平臺,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融合,推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不斷提升能級。
三是新興產業的引領能力大幅提升
深圳、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快速發展,科技部支持建設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型顯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三代半導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通過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
四是開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財政科研經費和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推動科研儀器進口免稅政策惠及港澳高校在內地設立的研發機構。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港澳全面開放,持續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積極推動大灣區科研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
下一步,科技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落實粵港澳“十四五”規劃,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創新中心,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科技部答深圳衛視記者問
將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
日前,國家高新區2021年度綜合排名出爐,深圳高新區位居第二。
王志剛在回答深圳衛視駐京記者有關國家高新區的提問時指出,“我們的科技很多都是變不知為已知、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有些活動都是探索原來沒有干過的事情,所以需要一個示范、一個帶動、一個輻射,高新區這30多年就是為這個而生的。”
(深圳衛視駐京記者提問 圖源:中國網)
邵新宇就相關問題進一步作答。他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繼續堅持“四個面向”,做實做好“高”和“新”這兩篇文章,更好發揮高新區在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輻射帶動作用。具體包括支持高新區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支持高新區構建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落實和推廣中關村自創區先行先試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記者 / 何王子彧 龐詩凡
部分內容綜合自 / 國新網 中國網
編輯 / 楊夢同